首页 > 广告正文
你有一份打望“恐龙”de攻略 请查收
2022-12-03 17:29:38发布:范琪妍

  几乎没有一个现代人能够抗拒恐龙的魅力。

  虽然远隔几千万年甚至上亿年,那群曾经主宰地球的爬行动物,依然留给人们无数奇幻遐想。

  你知道吗?已经开馆试运行的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的重头戏之一,就是丰富的恐龙化石陈列,这里可以充分满足恐龙爱好者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 足不出成都市区,也能体验一场回到侏罗纪大地的穿越。

  展品引领 穿越时空看恐龙

  博物馆内与恐龙相关的常设展厅有两个,分别是“龙行川渝”展厅和“恐龙揭秘”展厅,展示总面积达2600平方米。

  当观众步入“龙行川渝”展厅,可以看到,在净高12米的高大展厅中,错落有致地陈列着将近20具恐龙复原骨架 —— 它们都是在川渝地区被发现的侏罗纪恐龙,其中,“镇馆之宝”合川马门溪龙雄踞展厅的正中央。

  1957年,四川省石油勘探队在重庆合川发现了一具保存较为完整的恐龙骨架化石,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合川马门溪龙化石,也是在中国首次发现全长超过20米的大型蜥脚类恐龙化石,它的每个脊椎都关联保存着。

  合川马门溪龙的发现,一度在国内引发恐龙热潮。1959年,这具巨龙出土的情景照片被特意刊载在《人民画报》第10期(庆祝建国10周年特刊)的封面上;1965年,《北京日报》刊登读者来信,专门就合川马门溪龙而提出了“研究恐龙有什么意义”一问,获得北京自然博物馆千字回复,为读者们科普了一番古生物化石研究的重要意义。

  这头生活在1.5亿年前侏罗纪的蜥脚类恐龙,体长约24米,是世界上脖颈最长的恐龙之一,它的脖颈长度几乎占到身长的一半。马门溪龙常常成群结队游荡于湖岸平原,寻找植物为食。展厅里的观众若是脑补一下这样浩荡的气势,再结合面前C位巨龙的风采,必定为侏罗纪时期川渝大地的生态景观而惊叹。

  在合川马门溪龙的四周,依照时代的先后顺序环绕着十余只“川渝籍”恐龙。何氏通安龙、李氏蜀龙、天府峨眉龙、多齿盐都龙、太白华阳龙、林氏开江龙、开江巴蜀龙、上游永川龙、广元马门溪龙、釜溪自贡龙、多棘沱江龙…… 这些恐龙的名字就像是远古时空列车的站名,不经意间传送出它们与发现地之间的秘密;侏罗纪五千多万年的时光太过于漫长,但展厅里每一条“重见天日”的恐龙,却可以成为这条时光轴上生动的刻度。

  (1977年上游永川龙发掘现场复原模型)

  在侏罗纪恐龙生活状态复原图的巨型壁画映衬下,这些曾经的地球主宰者仿佛缓缓聚集而行,走向它们昔日的荣光。

  黑科技助力,“复活”恐龙分几步?

  由成华摄影协会-曹省利摄

  告别川渝恐龙群,下一站就来到了恐龙揭秘厅。在侏罗纪和白垩纪、亚洲和北美洲的不同种类恐龙化石之间来回穿梭,爆炸的信息量也许会令观众眼花缭乱、大脑过载。这时,AR技术、全息投影等丰富多样的科技手段可以帮上忙,让远古巨龙们“活”过来,为观众娓娓道来地质变迁、生命演化,以及中生代的生命喧嚣。

  如果观众决定“从头开始”学习恐龙,那么,他们必须先要熟悉恐龙的分类,了解“两大分支五大家族”的庞杂家谱,再去欣赏恐龙的头骨和牙齿,透露了恐龙食性的秘密。吃肉的恐龙牙齿呈匕首状,前肢长有弯曲、锋利的爪,而以植物为食的恐龙,牙齿比较细弱,呈叶状、棒状或勺状,鸭嘴龙类恐龙的牙齿最多,可能已经具备类似今天有蹄类哺乳动物的研磨功能。

  如果观众希望“观其肺腑”,展厅里的合川马门溪龙复原模型表面会随着投影效果,清晰呈现恐龙的骨骼、血管、内脏等细节;展台周围的多媒体设备,还可以供观众模拟观察马门溪龙的呼吸道和心肺等器官的运作方式。

  如果观众很关心恐龙繁殖生育问题,那么,展台上的恐龙蛋化石尽可以供人近距离观察。在这里,观众可以感受到生命的脆弱,蛋壳上的一道道裂纹冷静叙述着发生了什么;观众也可以感受到生命的顽强,在任何恶劣的环境中,种群繁衍总是坚定不移、生生不息。

  如果观众想知道白垩纪末期非鸟类恐龙大规模灭绝的真实原因…… 不好意思,这件事情连古生物学家都没有明确结论。不过,一幅两层楼高的壁画在声、光、电的配合下,为观众重现了导致恐龙灭绝的一种可能性——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地球生态崩溃。

  在“恐龙揭秘”展厅走上一圈,并不能让观众探知关于恐龙的所有秘密。但是经过一番探寻,想必每位观众在走出这个展厅时,都能在脑海中呈现恐龙时代更为清晰的图景。

  专业搞恐龙,“恐龙大学”注入灵魂

  除了惊艳的建筑外观和炫目的科技手段,一座自然博物馆的成功构建,离不开两个重要的支撑:一是浩瀚的展品收藏基础,二是扎实的学术研究基础。市校共建,让成都理工大学的学术成果和恐龙情缘为新博物馆注入了“灵魂”。

  1964年,在合川马门溪龙化石从四川省文管会移交到校两年之后,成都地质学院(现为成都理工大学)专门派了何信禄老师和两位工人同志将已经做了粗修的标本运到北京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精修、装架,整个过程历时一年才完成。

  这具恐龙骨架曾在北京、成都等多地展出,其复制品也成了各大自然博物馆的抢手货,包括上海自然博物馆在内的众多博物馆将其作为中心展品陈列,自那时起,合川马门溪龙便收获了很高的社会知名度和校友认同感,不仅成为学校的一张名片,也开启了恐龙情结的传承。

  (合川马门溪龙在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老馆)

  上世纪七十年代,自贡大山铺发现了恐龙化石。1982年,“四川自贡大山铺中侏罗世恐龙动物群研究”被列为四川省重点科研项目,成都地质学院承担了长颈椎蜥脚类恐龙、鸟脚类恐龙、含恐龙化石地层的岩相古地理、古地磁等方面的研究,由古脊椎动物学家何信禄教授主持完成,还取得了大山铺唯一的翼龙头骨(长头狭鼻翼龙)、三列齿兽头骨(川南多齿兽)等珍稀标本的重要发现。这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不仅是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还为我国第一座恐龙专题博物馆 —— 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创建奠定了科学基础。在钻研学术的同时,何信禄教授还曾任成都地质学院博物馆馆长,将研究成果融进博物馆的构建,对博物馆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自市校共建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以来,这份对恐龙的严谨学术态度也融入到新馆建设中。2021年,成都理工大学组织对包括合川马门溪龙在内的十余具恐龙化石进行了集体“体检”,在该校引进人才重庆自然博物馆前馆长、恐龙专家欧阳辉教授的指导下,针对化石骨骼断裂、钢支架锈蚀以及姿态不够准确等问题进行了修整,力求在开馆之时为观众呈现巨龙的最佳状态,让这份始于六十年前的“恐龙情缘”历久弥坚,传递开去。

  (技术人员修复装架合川马门溪龙化石)

  结语

  坐拥中国最有名的恐龙——合川马门溪龙,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内外兼修”,让这群最具魅力的古生物立体化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从恐龙骨架到恐龙足迹,从侏罗纪到白垩纪,从川渝恐龙到异国恐龙…… 两大恐龙展厅的布展既科学又生动,兼顾了学术科研和大众认知。通过奇妙壮观的陈列、深入浅出的科普,为市民们奉上一场重回恐龙盛世的难忘体验。

(广告免责声明:本页内容为广告,相关素材由广告主提供,广告主对本广告内容的真实性负责。本网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广告内容仅供读者参考。)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